Description
Lotoo乐图PAW D1 数字音频界面USB转同轴使用报告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7-16
 起因是想用iOS设备(iDevices)作为数字转盘来接台机使用。不得不承认从操作的便利性和对各个流媒体平台支持的丰富性上来讲iDevices是不错的。无论是用黑胶、CD、数播亦或是PCHiFi,纵使音质上有多少优越,但就算是遥控也不可避免的开机、择取导入资源、一顿操作之后,虽然平添了一份仪式感但却繁复化了简简单单纯粹的欣赏音乐这件事情,并且在音乐还没有响起之前就先行复杂化了听者的心情。相较之

  起因是想用iOS设备(iDevices)作为数字转盘来接台机使用。不得不承认从操作的便利性和对各个流媒体平台支持的丰富性上来讲iDevices是不错的。无论是用黑胶、CD、数播亦或是PCHiFi,纵使音质上有多少优越,但就算是遥控也不可避免的开机、择取导入资源、一顿操作之后,虽然平添了一份仪式感但却繁复化了简简单单纯粹的欣赏音乐这件事情,并且在音乐还没有响起之前就先行复杂化了听者的心情。相较之下,拿起一部iDevice,在图文并茂的高清界面上指尖轻划轻点,甚至可以动口不动手(呼叫Siri),想要的音乐便开始播放。如果想听另一个流媒体平台上的那首呢?只需再轻点几下指尖,一切是那么的轻盈随心而轻量化。

  现行的iDevices随机的方案是Lightning接口接驳Apple官方的支持OTG的相机套件转USB输出信号,或者是去第三方定制支持OTG(最好是采用Apple官方相机套件芯片)的Lightning to USB转接线。不过另一个问题是,相比于便携解码,不少台机要么是不自带集成USB界面要么是自带的集成USB界面不支持iDevices的OTG连接。并且如果台机已经用USB接口连接了PCHiFi,那么再添加一个转盘要是还想用这个一般只自带了一个的USB接口只能是不断的去插拔,反而自我击败了原本想简单化欣赏音乐这件事情的目的。

  于是我拿出了已经有多年历史的ALO Cypher Labs AlgoRhythm Solo(CLAS)。这款近十年前推出的便携式设备却有着一个“极为先进”之处,那就是它专门从Apple买下了iPod Accessory Protocol(iAP)的授权,支持从iDevices的接口中直接提取数据。这本来是为当年的iDevices的30-pin接口准备的,不过在现今iDevices的Lightning接口下依然可以支持该“先进”功能,并不需要额外的OTG转接,接上一根iDevices的USB数据线即可支持直接提取数据,这也使得这部设备成为当年以IPC为代表的一众iDevices的绝配,

  一般是再连接便携式耳放使用。但是CLAS还有一个不常为人用到的功能,那就是同轴输出。是的,这样一部便携式设备还自带了同轴输出功能,那么它就可以解决我的问题,作为iDevices的数字界面连接台机使用。还依然处于捆绑状态的CLAS连接上AudioQuest Jitterbug(USB信号电源过滤器),再连接AudioQuest Forest USB线,直接连上一部iPod touch,同轴输出连接台机,OK,悦耳的音乐在耳边响起。

  

  但事情到这里就完了吗?并不是。这部十年前推出的“极为先进”的CLAS最高只能支持到16bit/48kHz的音频,这在DSD都呈现流行之势的现如今可谓是捉襟见肘。另外一点是虽然CLAS输出的音质是还不错,但是在日新月异的数码世界,CLAS的素质已经不能和当红炸子鸡们同日而语了。在这个情景中,一个合适的更新方案并不好找到。就在我为此探寻之时,一个serendipity出现了——Lotoo发售了其最新产品PAW D1。

  几个关键点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首要的是对包括iDevices的基本是全平台的支持,采用了紧跟时代步伐的USB Type-C接口作为输入端口;然后当然是对DSD(DoP传输)的支持,并且PCM也最高支持到24bit/192kHz;另外其采用了全隔离设计以及独立高精度时钟芯片AK8142,不受USB时钟或SRC的影响,这是一个对音质很关键的提升;而且除了S/PDIF协议下的同轴RCA输出以外还支持光纤输出以及平衡传输的AES/EBU输出,这不仅在可玩性上更是在音质上增添了一笔;独特的采用ADI Blackfin芯片和内嵌LTOS 系统的DSP方案也在茫茫机海中凸显了该设备的独特性和未来固件更新的附加价值;最后,PAW D1的设计看上去很不错,并且也比较小巧,在这个颜值常常大过一切的时代不落下风。

  正好解决了我的情景中的问题,而且是以一种看上去很美好的方式解决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拿到实物后首先确实还是被PAW D1的颜值所折服。其外观采用的Bauhaus风格的设计以最简约的形式呈现出了高度的功能化,尺寸安排和主体构成就是几个接口和档位杆。整体虽然继承了“立方体就是上帝”却并未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而且其采用的质感很好的全金属机身除了保证了对声音保真非常重要的屏蔽性,并且再结合其厚实的用料却又小巧的机身,以及拿在手上的坠手感,整体营造出了一种音频信号传输处理过程中坚如磐石的安全感和科技感十足的现代气息。

  

  为了测试其全部功能,我将它的每一个接口都插满,霎时间PAW D1以另一种完全形态出现在眼前。用到的具体的线材是:ATLAS Mavros AES/EBU平衡数码线,AudioQuest Cinnamon数码同轴线 ,AudioQuest OptiLink-5光纤线,AudioQuest Forest USB线加装USB Type-C转接头

  

  细心的乐友可能已经看出,这里用上的ATLAS Mavros AES/EBU平衡数码线算是现产线材中旗舰级别的,这样已经是“酱油贵过鸡”了。确实是这样,其实我本来是想也采用一条AudioQuest Cinnamon AES/EBU平衡数码线,作为同级别的线材和同轴输出做一场控制变量下的公平PK。奈何联系了店家被告知该线目前无货,而且专门联系了香港总代之后了解到那边也是缺货。既然无法控制变量了,而且PAW D1的关键精髓其实就在于这个AES/EBU平衡输出,那么干脆用一条上好的线材吧,这样也保证了在当今的技术水平下,线材方面没有对PAW D1的AES/EBU平衡输出产生太大的制约。

  测试使用的解码为GUSTARD DAC-A18,耳放为Little Dot MK IV SE前级管更换为1948年第四季度产Western Electric 6AK5/403A,信号线为ATLAS Hyper,耳机使用Sennheiser HD 650、Sennheiser HD 800和audio-technica ATH-W1000来分别主要测试器乐、交响和人声。

  为了测试PAW D1的兼容性以及不同播放设备作为转盘时声音是否还同我先前所体验到的一样存在差别并且根据个人听感有高下之分,我分别采用了iPad mini、iPhone、iPod touch、OPPO手机、vivo手机和Astell&Kern A&norma SR15来进行iDevices和Android设备的3v3对阵。其中iDevices使用Apple官方的相机套件,Android手机使用iFi Type-C OTG连接线,再连接AudioQuest Forest USB线;

  SR15由于搭载的是Micro-USB接口所以使用了一条定制的Micro-USB to USB Type-C转接线。另外当然还少不了AES / EBU 与 S/PDIF传输下和USB传输下的音质对比,我使用了电池供电的MacBook Pro搭载Audirvana作为播放设备,分别采用AudioQuest Carbon USB线直接连接解码和采用AudioQuest Forest USB线连接PAW D1后再连接解码。由于MacBook Pro搭载的也是USB Type-C接口,所以我加装了一个定制的纯银USB Type-C to Type-A连接线。并且额外的我还会对比在纯USB传输时和连接PAW D1时是否加装前面提过的AudioQuest Jitterbug的情形从而对比是否对USB信号电源进行过滤下的音质表现。

  

  

  

  

  这样的一套设备合在一起姑且算是一套“听个响+”设备,那么再加上一个PAW D1究竟能不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呢?首先我要承认我是有期望的。理论上来讲USB传输就至少存在对隔离屏蔽要求高、传输时会受到干扰产生jitter的问题,并且SACD最初的制定者之一同时也是DSD核心技术拥有者之一的Andreas Koch甚至还认为jitter也是有好坏之分的,好的jitter能产生适量的白色噪音,从而稀释并掩盖输入信号当中的jitter,在实际中会更有利于声音的表现。

  此外未经专业设计的Android设备还会受到系统中强制SRC的影响,AES/EBU传输还由于是平衡式的所以具备其独到之处,等等。这里我不做理论上更深入的分析乃至玄学上的纠结,只是想说明一下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实际中我个人确实有听到不同的数码传输之间的区别,而且现在也已经有实测视频证明了USB线影能响听感,甚至证明了电源线能影响显卡的性能表现。当然我也知道有一部分人持线材无用论甚至是器材无用论,用一个“01理论”否定一切数码传输中的影响因素,USB、同轴、光纤还有AES/EBU传输之间也听不出区别。所以我综合这些不同的声音,在脑中先用平衡的方式抵消一下正负脑放,尽量不带先验偏见去静下心来实际地亲身去听到底PAW D1在音质上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此外,PAW D1小巧的身材和不需要外置供电使我萌生了把它接在便携系统中的想法。于是我也采用了Chord Hugo 2作为便携解码加装定制的FURUTECH纯银同轴线来连接PAW D1进行测试,耳塞采用了bayerdynamic Xelento更换Rosenkranz HP-Contrast耳机线和AZLA SednaEarfit XELASTEC耳塞套,并使用audio-technica AT501CS连接到Hugo 2的6.35mm输出接口。除了用前述的6台设备作为转盘外我还使用了元老级的colorfly Pocket HiFi C4直接同轴输出至Hugo 2来参照对比。

  

  这样的一套便携设备也算是一套“听个响+”设备,改换为PAW D1的同轴输出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首先我要讲一下这套设备的声音我是清楚的。Hugo 2的素质虽然很高,解析力和动态都很上乘,但是使用USB输入的话声音偏冷,尤其是人声,缺乏感情。可是一旦换上了同轴输入,声音就变的温润了,即使是搭配了C4这样自身输出的声音凌厉有力的转盘和并不主攻人声的Xelento,表现也是不错的。难怪有人会说没听过Hugo 2的同轴就是没听过Hugo 2。

  测试选曲方面我没有使用那些我不用说乐友们也都心知肚明的经典陈年老曲,而是在器乐方面选用了由山根ミチル作曲的《Bloodstained: Ritual of the Night OST》专辑中的《Bibliotheca Ex Machina》。

  该曲继承了她作为《Castlevania》系列乃至《Bloodstained》这个精神续作系列御用作曲一贯的非她不可的高水准,并借鉴了她和我都非常推崇的Johann Sebastian Bach创作的《Prelude & Fugue No. 2 in C minor, BWV 847 : Prelude》,可是却被改编出了别具神秘氛围的机械风现代感,搭配原配的游戏场景Livre Ex Machina(中译“里弗人工意识”),让人不禁迷失在那个宏大而精巧的机械图书馆之中,仿佛真的需要解围之神Deus Ex Machina的出现来将你从中救出。

  

  在人声方面我选用了由Suara演唱的《Special Place Recording – Suara at 求道會館》专辑中的《キミガタメ》。这首歌本出自AQUAPLUS在2006年移植到PS2上的全语音版《传颂之物~逝去者的摇篮曲~》,后来在TV动画中也用了该曲作为第一季最终话的ED,是非常成功的一首曲目,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还专门演奏过该曲的交响乐版。对于演唱Suara来说这首算是她的万年冷饭之一了,曾在多个场合下演绎过。不过这次我选用的是很多乐友可能都没有听过的她在东京求道会馆现场录制的比较新的版本。求道会馆厅堂为木质,这个版本身为空间不太大的室内录音听感极佳且具有独特的厅堂感,整曲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是却又美到要让人闭起眼睛来细细品味。

  

  在交响方面我选用了虽然曲目是经典但版本并不是主流推崇的由Sergiu Celibidache指挥他的亲兵慕尼黑爱乐乐团演绎的《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Choral"), Op. 125》。Lotoo PAW D1发售于2020年末,恰逢贝多芬诞辰250周年,那么选择这部作品来作为测试曲目也是很有特别意义的。

  而且Celibidache指挥的这个“非主流”版本的最大特点就是“慢”,尤其是第二乐章Molto vivace一点也不活泼,作为Scherzo一点也不“谐谑”,很多乐友可能初听之下会认为无法接受,但在仔细品味之后却恍然意识到已经暮年的Celibidache正是用这难以忍受的慢节奏扣合并进一步加强了《贝九》所要表达的与艰难困苦长久奋斗抗争之后才最终迎来解放和欢乐的主旨,此时已经经历了并不平静的2020一整年的我们重新来聆听这个版本的《贝九》,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细心的乐友可能又已经发现,我选的这三首曲目都有着经典的背景却又皆为不一般的重新演绎,正暗合着《贝九欢乐颂》中的第一句领唱“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其实这也正是我自己给PAW D1出的一份试卷:一套不包含数字界面的设备已经可以发出声音,那么加上PAW D1后,“老调”到底会不会“重弹”呢?

  以下我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或玄学词汇来铺陈我测试下来的实际听感,那样的“毒文”想必乐友们早已见的麻木了。这里我基本上就是讲一讲个人在前述的测试环境下能够明确听到的一些东西。并且鉴于各位乐友们应该已经看出来我所设计的测试项目牵涉不少变量,排列组合下来是一个不小的量,所以我着重只把我总结出的最关键的要点讲明,如果要对每一个排列组合出的项目逐一分析介绍,恐怕光看一眼这份使用报告的篇幅就已经让乐友们以“太长不看”为由pass了。

  首先我必须肯定PAW D1做到了对我前述的两套“听个响+”设备所输出的声音带来正面提升。《Bibliotheca Ex Machina》在我反复测试后发现最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在密集不断的弦乐之中感受打击乐器的力度量感及其在听者主观中产生的“声音形状”和曲目中穿插的琴声的质感。本来我使用iDevices作为转盘通过CLAS连接台机,上述的打击乐器的力度量感和琴声的质感明显比不上我用MacBook Pro搭载Audirvana直接USB输出到台机时的状态,“

  声音形状”也较为松散。在加装了PAW D1之后,该差距可感知到地出现了被补齐的趋势,打击乐器声在主观上呈现出了圆头锥形的形状,是的,仿佛让人看见了真实的“鼓面”被击打状。在使用PAW D1的光纤输出时已经可以感知到这种变化,在切换到同轴输出时这种提升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加令人赞叹的是在切换到AES/EBU传输之后,打击乐器的力度量感和琴声的质感得到了一种确定,类似于一种锐化却又恰到好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立即将传输方式切换回光纤或同轴进行对比,发现打击乐器声显出偏肥厚的钝感,琴声则显得干瘦,这点在光纤传输时尤为明显。当然这里也要重申一下之前已经讲过的我在AES/EBU传输时使用了不在一个级别上的ATLAS Mavros AES/EBU平衡数码线这个没有被控制变量的因素。该因素可能加强了AES/EBU传输时优异的表现。

  《キミガタメ》这首歌本来在我用MacBook Pro搭载Audirvana直接USB输出到台机来欣赏时觉得有一种信息量大的感觉,这一点在与iDevices作为转盘通过CLAS连接台机比较时尤为明显。由于后者组合确实素质上整体也不如前者组合,本来我以为这种信息量大的感觉是一种优势。

  但是在我给前者组合中加装上AudioQuest Jitterbug 后,发现背景比先前更黑,才恍然大悟原来的信息量大的感觉很可能是USB传输时的干扰噪声造成的假象,仔细想想这样的噪声确实是现实中本不应该存在的,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那样“信息量”大的假象也有其吸引人之处。可是在我加装上PAW D1之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梅开二度,不但背景变的黑了,而且人声也变得更为纯粹和醇厚了,这首歌所要传达的纠结的感情变的更加丰富而细腻了,整体的听感超越了纯USB传输时“信息量”大的听感,这是我之前没有听到过的。

  我进一步将AudioQuest Jitterbug和PAW D1串联在一起,发现提高可能还是有的,但鉴于只加装PAW D1时应该是由于其技术方面的各种努力音质表现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水准,所以进一步去过滤信号电源意义变的不是那么的大了。我原本使用的AudioQuest Carbon USB线和AudioQuest Forest USB线已经好于一般的USB线,而且还额外有AudioQuest Jitterbug的加持,但通过这个对比,我发现加装高水准的数字界面对声音的提升至少在我所测试的这个级别上是大于升级线材和增添过滤设备所带来的提升的。

  在便携系统的对比测试中,我不得不先提一下C4的同轴输出在我的这套搭配中表现出的素质确实可以,但C4存在的各种令人诟病的问题我就不去一一赘述了。可是现在有了PAW D1,各种基本除了在声音表现以外全方位超越C4的当下设备皆可串联上PAW D1从而使用上Hugo 2的同轴输入,而且也确实实现了高素质的声音表现,虽然我要补充一下不同设备作为转盘时声音仍然存在差别并且根据个人听感有高下之分,但稍有趋于统一之势。看来选用素质高的设备作为转盘依然是有意义的,可是整体来说,用这些设备串联PAW D1后同轴传输下的听感比用它们直接使用USB连接Hugo 2的听感要好,人声变的有感情了,音质也更润泽了,Hugo 2同轴的优点显现出来了,它不再是一部FPGA加持下的冷冰冰的算法处理机器而仿佛真的是一位鲜活的歌手,这里也就是Suara,在为你深情吟唱。

  我选取的《贝九》不像另外两首新近录制的曲目,已经是几十年前的现场录音了。首先我要明确在我的测试中,我发现即使是加装了PAW D1,虽然背景变的比USB传输时稍微更黑了,但依然不能把本来录制时背景就不够黑的录音直接魔法般地升格为现今的录音质量。看来PAW D1能做到的确实主要是在对HiFi来说非常重要的声音保真的前提下针对USB传输时产生的问题进行提升。可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还是在另一处上演了帽子戏法。我在听过加装PAW D1的情形之后,再返回听不加装的情形,骤然发现该现场录音中的各种咳嗽声、嘎吱声等“杂声”变的比以前更令人困扰了。

  这些“杂声”在许多现场录音中都是常客,以前也都接受了,可是现在变得稍显突兀了。我再加装上PAW D1仔细聆听,发现这些“杂声”还是都在那里,没有被丢失掉,可是就不比纯USB传输时显得那么突兀和毛躁。这使我重新思考“我们在听音乐时究竟是在听什么”这个问题。当然这是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了,不属于本报告所涉及的范畴之中了。总结一下我的测试情况,我认为纯USB传输时听感偏刺激,仿佛可以听到更多的“信息量”;而加装了PAW D1之后可以得到一种更加音乐性的听感,也许这才是本来应该被欣赏到的音乐本真。

  三大题下来,PAW D1的表现都有值得圈点乃至惊喜之处,不得不说这基本算是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如果是在一套已经搭建好的系统中寻找更上一层楼的one more thing,那么PAW D1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更多具体的感受当然值得拥有PAW D1的乐友们自己去挖掘,我这里条件毕竟也有限,只不过是三言两语抛砖引玉而已。额外的,我稍微补充一下我对PAW D1未来如果会有的升级版本的几点愿景吧。如果作为一台功能上更加完善的数字界面,可以考虑增加对IIS传输的支持,这样也可以实现对更高采样率的DSD播放的支持。

  另外比如就说Hugo 2,已经可以通过普通同轴支持32bit/384kHz和DSD256的解码,而且通过特殊的两路同轴模式甚至可以支持768kHz的PCM解码。当然我也知道IIS各家有各家的标准,兼容性上目前无法通吃,Hugo 2也是有Chord自家的独特技术加持。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PAW D1已经在当前的形式下基本实现了功能的极致化,如果要实现更多完善的功能那么也不会是以这个已经极简的形式出现了。另外一点是可以考虑在PAW D1上精巧地设计一个开关,

  虽然这个也是各有利弊的一项非必要考量。对于我来说,既然要用iDevices去连接PAW D1,那么我也喜欢利用上iDevices平时不用刻意去关机的这点优势,这样可以随时想听音乐拿起就播放。不过PAW D1只要处于连接状态就是在开机,一方面对连接的设备会存在电力的消耗,另一方面一直开机而且亮着灯心里总是有这么个事情,若是总去插拔设备的话不但有些麻烦也会对接口造成磨损。如果可以精巧地增加一个非常方便的开关,给用户多一个不同情境下的选择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

  横向去看数字界面市场,Lotoo PAW D1就算只凭借其独具匠心的设计也绝对可以算作是脱颖而出的选手,正应了那句“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要靠实力”,同时也证明了其在市场中的独特地位。其实从PAW D1的包装并未采用Leica风格的设计已经可以体会到Lotoo绝不老调重弹的决心。当PAW D1呈现在PAW Gold抱枕的屏幕上时,本报告的标题“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仿佛在耳畔回响起来……

  L于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之际